沈彦倾沿复丰街向东穿过有田湖公园。再向东,顺直的复丰街就此一眼望不到头了,之所以望不到头是因为此段复丰街是原复丰口镇老街之所在。城市的扩张,这里渐渐融入了市区。城市修复过程中,这段复丰街被定位为“城市历史记忆风貌街区”,原有的曲折的街道肌理和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均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虽然只有区区不足一里却写了”S“,两头与中间都互不得见。
沈彦倾喜欢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因为它不会像另一种“望不到头”而让人感到茫茫。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前路总能迸现未知的精彩,满满都是期待。
这座悠久的城市自有不少历史遗迹,虽为瑰宝,但因年代久远却与今人已不存记忆。反倒是这一段城市,借助其稀缺的近现代年代风貌质感,成为这座城市很具影响力的时尚打卡地。
“的确良”年代的建筑群中长满了时尚的人群,带给人无尽的唏嘘。沈彦倾喜欢借助父辈们的回忆,延长时间跨度来增加取样精度,去体会和衡量岁月刻刀切割“无奈”的技艺和力度。她会试着在思想里将时尚剔除,再将久远抹去,剩下便是满满的童年市井味道。那是自己儿时的片段记忆,“彼时无虑不惜迹,此时晓意亦难回”,而这几乎是多数人乐往的回忆节点——最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
走不多远,沈彦倾便来到了“朱家食堂”。两层的红砖建筑、绿木门窗未经任何现代装扮,顶层的女儿墙垛间“国营饭店”四个略显斑驳的水磨石墙字向“时尚”宣示着他的辈分,“朱家酒楼”一幅古香古色木质牌匾悬于门楣。
这“朱家酒楼”可是晚清时期的招牌。历经朱家几代,后改为“国营饭店”、“公社食堂”,后又成为“朱家酒楼”,所以很多人都还习惯称之为“朱家食堂”。现在的朱老板四十来岁的年纪,祖传手艺,烧得一手好菜。
走进室内,可能是时间的无理,那年代感的味道难免被打扰。桌椅板凳、餐具、茶具已参差有异,应是旧有之物已补不足,以赝补遗,对于好品之人,形似意不在是会生憾。以透明的厨窗和现代化灶具厨房为背景,无意的提高了就餐环境的年代对比度。
沈彦倾习惯于此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这的菜品,不只是色香味儿,还有意。因为朱老板是一位没文凭有文化的大厨。他自幼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如今更是能够将他浓浓的文化情怀融入到精湛的厨艺中,再加之他在中医养生方面的研习,菜品在翰州独树一帜,小有名气,所以这里经常是一座难求。曾有朋友建议朱老板多开几家分店,但他觉得“这手艺”才是第一要义,关于“钱”再多了实无价值。一店、一厨、付一生、乐一世足矣。
沈彦倾特意的早到,还有几处闲座,找了一处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阅读着窗外的形色人群。有服务生上来招呼倒水,她示意等人稍后点餐。此时身后有人同她打招呼,沈彦倾回身望去见正是朱大厨。
“朱老板,这会儿怎么这么得闲,在这儿坐着?”
“现在还不算太忙,后厨有徒弟呢。这于师傅好不容易来一回,我要多请教一些养生的学问。”
沈彦倾这才注意到,于叔叔正坐在朱大厨对面,便起身客气的同他打了招呼,老于头以和蔼的微笑回应了她。
老于是自己父亲一众老友们中的一员,经常在小区凉亭里下棋聊球的那种。在陪父亲时与他有过几次寒暄之缘,沈彦倾还算印象深刻。这个老于头总是一副天生的微笑面庞,和蔼可亲,无问不语,给人一种“深藏不露”的感觉。
心思缜密的沈彦倾敏锐的察觉到今天的于叔叔对自己的微笑还真是不同于以往,给人怪怪的感觉,甚有不解。
不过,从朱大厨这里倒是可以推断出他肯定是一位很懂养生之人,不然朱大厨怎么会为了同他聊天在这个时间点舍弃厨房呢?
老于的身旁陪坐着一个体型微胖十多岁的小男孩,懒散的趴在桌子上自顾自的左翻右晃,无所事事又生无可恋的样子。沈彦倾常来,这个孩子她认识,是朱大厨的儿子朱绎为。
沈彦倾继续欣赏着窗外,这是身后传来了轻量的训斥声。
“你给我坐直了,让你坐在这是让你长见识的,我像你这么大时都颠勺翻飞了。看你这心不在焉的样子,以后怎么继承这家业?”朱大厨呵斥着对面的小男生。
一旁的老于头还是微笑着,摸了一下刚刚坐直身体的“小朱”,目光又投向朱大厨。
朱大厨领会了老于的微笑疑问:“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指望他能够好好学习,走出厨房,有个好前程,精彩的演绎人生有所作为,还给他取名‘朱绎为’。所以一直都未敢动让他接触这‘家传手艺’的念头。可这小子刚小学毕业就让我看到头了,又懒又笨的,根本就不是念书的材料,现在看来真是两头耽误了,悔不让他早接触手艺。”
老于扭头再次看了一眼“小朱”,和声细语的说道:“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他不喜欢的事,不易太勉强,发现他有什么爱好慢慢引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