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这种电影,对话类电影,而且还是剧情向的,肯定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于被很多人解读成了一些连李易自己都没想到的东西。
特别是针对8号这个关键性的人物,更是延伸出来各种各样的解读。
“牛逼,太牛逼了,感觉整部电影是各种计谋的现实版体现!”
“比如说呢?”
“比如刚柔并济,比如远交近攻,比如知己知彼!”
“少说了,还有暗度陈仓,欲擒故纵,一桃杀三士,反客为主等等!”
“我怎么觉得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而事实上呢?
其实这些东西,完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类的解读,又不需要太严谨,只需要能够自圆其说,逻辑自洽就可以了。
很快地就有影评人给出了相关的解读。
“《十二怒汉》如果从单一的陈伟杰饰演的八号陪审员的角色出发,抛开其他的不谈,只说计谋,真的堪称精彩绝伦。
首先我们要知道想要说服十一个陪审员,8号陪审员可以说运用了不同的策略,你柔我刚,你刚我柔,借力打力。对沉默寡言认真思考的或是表面逻辑清楚,实际并没有认真思考的,充分抓住思考成熟的逻辑论述,一句不让,直接说服,或是利用机会凸显自己的逻辑正确,争取信任,比如,面对12号,一直追问到他说出“没有人可以确认那一点——指证人不会犯错,我们又不是在做科学论证”;对被情绪控制的,制造沉默,避其锋芒,利用群体压力,凸现其无理性,比如很多时候对3号和10号的态度;对其相互之间意见的不一致,充分放大和利用,引起内部争议,静观其变而得到更多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和支持者,分化论敌,比如当出身于贫民窟的5号与其他人关于出身问题发生争执时,还有很多情况下,都是任凭大家互相讨论,而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候他其实已经有成熟的意见。
我们从头开始说,最初的时候,他用的是什么?是示敌以弱。
为什么这么说?
十一个人都举手说有罪,只有他没有举手。
而在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他选择了示敌以弱,其实我们通过后面的剧情可以看的出来,他其实是对这个案子有着很深的研究的,比如对那些证据提前做了质疑和说服其他人的准备。
所以,他只是示敌以弱地说,我并不觉得他是无辜的,但是用几分钟的时间,不经过讨论就判决,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是的,他只是希望讨论一下,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想着如何说服他,而不是想着如何被他说服。
因为敌我悬殊太大了,11:1啊!
这样的局面,他如果硬刚,那必然会真正的被群起而攻击!
当然,有的情况下也要以刚对刚,但要击其关节,令其避无可避、转无可转。手中有驳倒对方逻辑基础或者基础证据的杀手锏时,有目的的把对手逼到最后一步,再准确出击,从根本上击倒对手的逻辑信心,面对3号提出的凶器证据,8号就拿出了最有信心和最出其不意的论据,一把和凶器完全相同的摺刀,而且是把大家的指证从泛泛的“出身”、“前科”逼到凶器上才拿出来。
那么他凭什么能有信心说服这十一个人呢?答案就是,知己知彼!
十一个反对者,组成一个反对群体,实际上分成两部分,核心反对人员和助力人员,而体现在个体身上,群体的作用则体现为两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前者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后者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说通俗一点,就是有的人见到人多就激动,有的人见到人多就发蔫。分化、瓦解、说服这个群体,要利用争论充分暴露和了解反对群体的组成结构和成员性格,针对性的组合语言、情绪和逻辑。
他通过一系列的投票,一系列的对话,认真地观察着其他十一个人,他自己知道自己质疑的证据,不足以完全推翻有罪的论调,但是通过观察,他却可以从中寻找到盟友!也就是在这十一个人当中的社会助长型人格的选手。
所以,在面对助力人员时,社会助长型性格的,可以激发其英雄式的责任感,比如当6号很认真的询问9号老人意见时,就促发其充分发表了独特的意见;社会抑制型性格的,可以减轻其身上的责任压力,给以重视,通过赞扬和提供容易发挥专长的表现机会来提高自信和参与热情,比如对戴眼镜的2号和出身在贫民窟的5号,在讨论电车通过时间时,8号专门询问他们的意见,给注意语法的11号创造投无罪票和充分得到重视并发表意见的机会。还有一种群体懒惰者,只想随大流的人,对他们则要给予并利用压力,两种压力——负责和思考的压力,急于结束的压力,在讨论刀子刺入部位的时候,8号就专门向12号和7号提问,直接导致7号轻易的改投“无罪”票。
对核心反对人员如10号和3号,可以离开、搁置他,降低激情和动力,避免可能造成的盲目偏执,比如,在讨论孩子为什么回去取刀时,10号非常激动的四处指责,8号并没有与其争论,而是提出再投票一次的建议,缓解其偏执的情绪;社会抑制型性格的,可以通过关注、理解以及主动的了解来拉近心理距离或是进行说服,这使得很多认真思考、意见坚定的反方在同意“无罪”之后成为“无罪”方很重要的力量,提出很多新的质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